在我国,维生素D缺乏十分普遍。
现在很多小孩,从出生时就开始了维生素D的补充摄入。
人体内的维生素D经过2次羟化,转变为1,25(OH)2D3(维生素D的主要生物活性形式),与骨骼健康、情绪、体内钙磷平衡、皮肤病、糖尿病、免疫抑制等均存在关联。
维生素D在小肠内的作用主要是刺激钙的吸收,通过调节钙磷的新陈代谢、肠吸收及肾脏的重吸收,提高血清钙磷水平,促进骨骼矿物化。
维生素D还能调节脑内血清素的分泌,影响5-羟色胺的水平,1,25(OH)2D3水平的降低与抑郁症、自闭症等多种神经精神性疾病有密切联系。
1,25(OH)2D3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增殖、分化及细胞因子的分泌,发挥其免疫调节作用,影响风湿性关节炎、克罗恩病、1型糖尿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。
此外,维生素D对肿瘤细胞还有抑制生长的作用。
大量流行病学资料证实,维生素D缺乏倾向会增加结肠、前列腺、乳腺、卵巢、食道等组织的肿瘤发生几率。
这么一看,身体没有维生素D还真不行,但是怎么能知道我缺不缺呢?
维生素D不足
可能会有这4个表现
美国家庭医生大卫·莱曼认为,患有维生素D缺乏症的病人,比我们估计的要多得多。
你身体的某些尚未引起注意的表现,或许与维生素D的缺乏有关。
1、骨骼与肌肉相关
维生素D进入肌肉细胞,增强肌肉收缩以支持肌肉功能。
肌肉疼痛往往是维生素D缺乏的首发症状,若是你存在频繁抽筋或肌肉无力,就需要注意了哦!
维生素D的产生和吸收减少还会促进甲状旁腺素释放,出现继发性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,造成骨矿含量减少。
严重的情况会引发骨软化,导致局部的持续性骨骼疼痛,尤其是腰背、髋部、下肢或肋骨,久坐或久站后加重,活动时关节还会有“酸软感”。
2、免疫系统异常
维生素D缺乏会造成人体免疫力的下降,容易反复发生感冒、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。
3、情绪与神经系统表现
研究表明,维生素D缺乏与焦虑症状有关。
维生素D能够调节血清素的平衡状态,一旦缺乏,可能经常出现情绪低落或焦虑、紧张或不耐烦,通过补充维生素D,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。
4、皮肤变化
维生素D能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,缺乏时容易出现溃烂、长癣干燥、长红斑等皮肤问题。
人体合成不足!
如何有效补充维生素D?
正常来讲,人体想获得更多的维生素D,主要还是得多晒太阳,在紫外线的照射下,人体的皮下胆固醇能合成维生素D。
现状却是,天刚亮就去上班了,天黑了才下班,有多少人能晒够太阳呢?
既然晒太阳的时间不够,就只能通过饮食来补充。
然而,富含维生素D的天然食物并不多。
①鱼类:富含油脂的三文鱼、沙丁鱼、金枪鱼等,但其来源也很重要(研究发现,野生三文鱼的维生素D含量比人工喂养者高75%~90%)。
②蘑菇:每100g蘑菇含约50IU的维生素D,若是将其经过光照处理,则能大幅增加维生素D2的含量,轻易达到人体每天所需的400IU以上。
另外,动物肝脏和蛋黄等也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D,但胆固醇较高的人,不建议多吃哦!
如果饮食上没办法保证每天维生素D的摄入量,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通过维生素D制剂来补充。
维生素D重点补充人群
缺乏日照人群;老年人:人体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下降,且常伴有消化吸收功能减退;骨质疏松患者: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;肠道吸收障碍人群:如肠道手术后、胃酸缺乏、吸收不良综合征等患者;长期用药人群:抗癫痫药、抗结核药、抗真菌药等可能影响维生素D的合成和吸收。
不过呢,相较于光照作用合成维生素D,饮食能够补充的量还是差得很远,平时还是要尽可能多晒太阳。
本文转自公众号【微医】
|